【小学】艺术鉴赏知识点提炼
一、艺术鉴赏素养
(一)艺术鉴赏的概述
(1)狭义上是指的是欣赏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 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 的精神活动。
(2)广义上是指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 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 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 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
(二)艺术鉴赏的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 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 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样,也是人类自身 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三) 艺术鉴赏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 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 的地位与作用。
(四)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 象或艺术形象具有-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 忘却-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 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
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是指鉴赏主题必须亲 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 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 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 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 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体验阶段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种主动状态,体现为-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 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作为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 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 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 鉴赏对象(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
(五) 艺术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
艺术鉴赏包括三个阶段: 即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1)审美感知就是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信息的获取,通过这一种获取形 成一个感性的审美对象。
(2)审美理解就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 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审 美客体认识和把握的结果。
(3)审美升华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或 道德提升。
(六)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艺术鉴赏知识对中学教师的启示 (1)拥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是提升中学教师艺术素养所必需的,人是复杂和丰富的,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所以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 加强艺术修养。
(2)现代人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也需要艺术素养。 艺术使人高雅,使人感情更丰富、细腻,使人的人性更趋健全。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要求教师拥有相应的艺术素养。
(3)审美活动是复杂的,审美对象是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除了进行 艺术上的审美之外,还有生活的审美,校园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可以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所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对教 师的衣着言行都做了相对明确的要求。
2.艺术鉴赏规律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1)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提示艺术鉴赏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审美活动的效果。
(2)非专门的艺术鉴赏课教学中,也有真、善、美的内容,也可以进行 审美,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所有规定开设的课程,开足课 程规定的课时。
二、中外艺术史常识
(一)绘画
1.中国绘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 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
画,简称“人物”, 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 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历代 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 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 等。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 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 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 写意花鸟画即用简 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 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唐 ·阎立本《步 辇图》、唐 ·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 ·韩滉《五牛图》、五代 ·顾闳 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 ·张择端《清明 上河图》、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清 · 郎世 宁《百骏图》。
(1)顾恺之(348—409) 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时 人称之为三绝: 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 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 称“六朝四大家”。 其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 卷、《洛神赋图》 卷、 《列女仁智图》 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 数量最多。顾恺之作画,意在 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2)谢赫(479—502) 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 法”, 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3)阎立本(约 601—673) 唐代画家,出身贵族。因为阎擅长工艺, 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 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等。
(4)吴道子(约 680—759) 唐朝著名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 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 于世”。 擅画佛道人物,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 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 “吴装。”代表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图》 等。
(5)周昉(公元 8 世纪-9 世纪初)中国唐代画家,出身于仕宦之家、 游于卿相间之贵族。是他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其画风为“衣裳 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画迹有《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 《赵纵侍郎像》《明皇骑从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 等均已失传,现存 《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 等几幅传为其作。
(6)顾闳中,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用笔圆 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 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
(7)南宋四大家
李唐( 1066—1150) 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采薇图》 《长江雪图》《独钓归庄图》《江上小景图卷》 等。
马远(约 1140-约 1225) 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
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远图 》 《高阁听秋图》 等一些小幅真品。
刘松年(约 1155-1218) 传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 卷及《天女 献花图》 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开禧三年(1207)作《罗汉图》 轴和嘉定三 年(1210)作《醉僧图》 轴。
夏圭(生卒年不详) 流传至今的有《雪山图》《松崖客话图》《溪山清 远图》 等。长卷画还有《江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 等。
(8)张择端(1085—1145) 北宋画家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 诸城) 人。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 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等。
(9)赵孟頫(1254—1322)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 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 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 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 卷(在台湾), 《双松平远图》 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 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 卷《水村图》 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 图卷(辽宁省博物馆)。 其《人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人物雍和意态从容。
(10) 元四大家
黄公望(1269-1354) 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 等传世。
倪瓒( 1301—1374) 元代画家、诗人。工书法,擅楷书,古淡秀雅, 得魏晋人风致。
吴镇(1280—1354) 墨迹今存世的有《双桧平远图》 轴、《渔父图》 轴 《渔父图》 卷《长松图》 轴《草书心经》 卷等。
王蒙(1308-1385) 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葛稚 川移居图》《夏日山居图》《秋山草堂图》。
(11) 郑燮( 1693—1765) 又名郑板桥, 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 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擅 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清新 脱俗,朴实泼辣,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12) 齐白石(1864─1957)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 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 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 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 虾》 等。
(13) 徐悲鸿( 1895-1953) 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人物、 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 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 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图》《八骏图》《负伤之狮》《田横五百士》。
(14) 张大千( 1899—1983) 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20 世纪 50 年 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 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 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名号多如牛 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代表作品《爱痕湖》《长江万 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15) 傅抱石( 1904—1965) 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 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 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代表作品《观瀑 图》《待细把江山图画》《屈原》《湘夫人》。
2.外国绘画雕塑
(1)米隆(活动于约公元前 480—前 440) 希腊雕刻家。擅长作青铜像, 作品突破古风时期雕刻的拘谨形式,把希腊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他善 于把握人体的准确结构及其在运动中的变化关系,并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 衡和谐。被认为是希腊艺术黄金时期——古典时期的开创者。掷铁饼者, 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 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 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希腊雕刻家米隆(Myron)作于约公元前 450 年。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 完全成熟。
(2)列昂纳多 ·达 ·芬奇(1452-1519)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
个博学者: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 画家之一,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代表作品《蒙娜丽
莎》、《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最后的晚餐》。
(3)克劳德 ·莫奈(1840-1926) 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 人之一。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 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 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代表作品《日出 · 印象》《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 近的罂粟花田》
(4)奥古斯特 ·罗丹(1840—1917) 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 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 19 世 纪和 20 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 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 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代表作品《思想者》《加莱义民》 《青铜时代》《手》。
(5)文森特 ·威廉 ·梵高(1853-1890)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 新教牧师家庭。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 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
(6)毕加索(1881—1973)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 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 1907 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 是第 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 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代表作品《斗牛士》 《格尔尼卡》《和平鸽》《梦》 等。
(二)文字书法
1.商朝
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用于王室和贵族的占 卜活动,是汉 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西周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西周晚期的毛公
鼎,腹内铸有铭文 499 字,是目前已发现的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西周后期,汉 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3.秦朝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的 政策,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 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民间流行更简化的隶书。
4.东汉
隶书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隶书起源于秦朝, 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东
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张芝是东汉著名的草书大家,被后人称为“草 书之祖”。
5.曹魏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 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 书鼻祖”。
6.东晋
“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7.唐代
初唐三大家: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盛唐: 颜真卿,“颜体”, 代表作《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文 稿》。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 家”。
中晚唐: 柳公权,代表作《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冯宿碑》、《李 晟碑》。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 誉。“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张旭,其代表作品《肚痛帖》《古诗四帖》。书法与怀素齐名。怀素和尚, 代表作品《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与张旭被誉为“草圣”。
8.宋
宋人书法“尚意”, 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 个性的表现。这一时代造就了北宋四大家,人们称为“蔡苏黄米”。 苏轼天 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徽宗赵 佶也是位杰出的书法家,以“瘦金体”著称。
9.元代
赵孟颊与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2009
年,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双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 音乐
1.中国
(1)伯牙(生卒年不详) 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 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 仙”。 世人更是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代表作品《高山流水》《水 仙操》,其中《高山流水》 为我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
(2)嵇康(224-263,一说 223-262) 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代表作品《广陵散》。
(3)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 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 生共创作和演出了 270 多首民间乐曲。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 《听松》《寒春风曲》 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六首。
(4)贺绿汀( 1903-1999) 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共创作 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 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 论文选集》。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 间流传海内外,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伟唱曲目。器乐作品以钢 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 最为著名。
(6)聂耳(1912-1935) 中国音乐家,创作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 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 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 军进行曲》 的作曲者。
2.乐器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汉唐以
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 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此之外还有编 钟。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 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
(1)吹奏乐器是乐器的一类。一般吹奏乐器由带孔的管子组成。中国 民族乐器中的吹奏乐器一般是木制的,包括笛、箫、笙等。
(2)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 群,打击乐器可能是最古老的乐器。有些打击乐器不仅仅能产生节奏,还 能作出旋律和合声的效果。如拍板、梆子、板鼓、腰鼓、铃鼓等。
(3)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 和独弦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 等。
(4)我国拉弦乐器是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繁多,包括二 胡、京胡、板胡等。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种不同的 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
3.外国音乐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 鸣曲型) 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 第一乐 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 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 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 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 有《未完成交响曲》 等八部。c 小调第五交响曲,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 之一,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钢琴曲在欧洲,大约 14——18 世纪之间,曾流行过两种键盘乐器,一 种叫击弦键琴,一种叫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羽管键琴)。共 88 个琴键。 这两种乐器都因被认为是钢琴的前身而被我们称为古钢琴。许多作曲家都 为古钢琴作曲,这时的曲子就是最早的钢琴曲。例如巴赫、享德尔和斯卡 拉蒂的钢琴曲,都是为古钢琴的。海顿、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贝多芬的一 些作品,也都是为古钢琴作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 就是其中比较著 名的一首。
华尔兹又称圆舞,一种自娱舞蹈形式。华尔兹舞曲,即圆舞曲也常被 称为华尔兹。华尔兹是舞厅舞中最早的、也是生命力非常强的自娱舞形式, 亦称圆舞。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约翰 施特劳斯作曲,该曲原是声乐曲。被 称为奥地利“非正式的第二国歌”。 天鹅湖圆舞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 斯基,选自舞剧《天鹅湖》。
卡农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 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 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 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1)沃尔夫冈 · 阿玛迪乌斯 ·莫扎特( 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 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 乐遗产,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等,并首创独奏 协奏曲形式。
(2)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维 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 杰”。 从 1796 至 1800 年,整整 4 年,贝多芬的耳鸣日夜作响,这是耳聋 的前兆。贝多芬 26 岁时听力开始减弱,老年耳朵失聪。他创作的音乐作品 有《月光奏鸣曲》《C 小调第 5 交响曲》 九大交响曲中的第三《英雄》 第五 《命运》 第六《田园》 第九《合唱》 等交响曲,和《热情》《悲怆》《暴风 雨》 等钢琴奏鸣曲,以及舞剧《普罗米修斯》 等。
(3)弗朗茨 ·泽拉菲库斯 ·彼得 ·舒伯特(1797-1828) 奥地利作曲 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 巨匠。舒伯特在短短 31 年的生命中,创作了 600 多首歌曲,18 部歌剧、 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 部交响曲,19 首弦乐四重奏.22 首钢琴奏鸣曲.4 首 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代表作有《魔王》 《野玫瑰》(4)费利克斯 · 门德尔松(1809-1847) 是钢琴神童,9 岁就开始公 开演奏,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 和《意大 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 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 他创作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5)弗雷得利克 · 肖邦(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年少成 名,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 钢琴作品,主要作品有《革命练习曲》 等。
(6)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俄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所作有交响曲《悲怆》、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剧《叶甫盖尼 ·奥 涅金》 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等。
(四) 手工艺术
中国古代手工艺技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瓷器、玉器、纺织品 等方面。
1.青铜器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汉代以后逐渐没落,工艺失 传。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现陕西、河南、甘肃、湖南等地出土了诸 多青铜器,而陕西宝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 诸多国家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其出土的文 物在故宫、台北故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其有中国最大也是中国唯一的青铜器 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2.陶瓷器
中国古代陶器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 1 万多年的 灰陶、有 8000 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 7 000 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 有 6 000 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 有 4 000 多年的商代白陶、有 3 000 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唐 宋时期,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逐渐取代了陶器的历史地位。
唐代“南青北白唐三彩”,“南青”指越窑的青瓷,“北白”指邢窑的白 瓷,“唐三彩”指洛阳出土的彩陶俑。
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景德镇瓷器: 发达于元代,在明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四大 传统名瓷: 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
3.玉器
玉文化是古代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人使用玉的历史有上万年之 久。距今 8000 年的红山文化辽宁查海遗址出土大量玉佩、玉饰。内蒙古红 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型 C 型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距今 5500 年-4300 年的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包括玉琮、玉钺等,商代玉器与青 铜器一样是重要的礼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大量精美玉器。春 秋战国时期,玉文化形成,玉与礼、德挂钩。《韩非子》 记载了春秋时期和 氏璧的故事。汉代诸侯王殡葬身着金缕玉衣。河北的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 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宋、辽、金时期玉器中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宋徽宗赵估嗜玉成瘾.金石学兴起。
4.纺织品
现存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出土于具有 5 000 多年历史的良渚遗址。西汉 马王堆汉墓出土仅 49 克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苏绣、 湘绣、粤绣。南京云锦、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 2009 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评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 雕塑建筑
1.中国雕塑
(1)商周
古蜀国的青铜雕塑,包括太阳神树、青铜大立人像、凸目人面像等, 体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创造力和工艺水平。
(2)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被誉为 世界上“第八大奇迹”。
(3)汉
两汉瑰宝: 汉阳陵(汉景帝墓) 出土上万件举世无双的陶俑,以仕女 俑最为著名,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是国之重宝。
茂陵石雕,西汉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群,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 览文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现藏陕西 茂陵博物馆。
(4)魏晋南北朝
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十分兴盛。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5)隋唐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 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6)北宋
重庆大足石刻在佛教造像中加入大量表现民间生活的内容,是中国晚 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2.中国古建筑特点
木结构建筑为主,在造型上人字屋顶和飞檐斗拱体现了最典型的东方 风格,保留至今的杰出古代建筑典范:
(1)皇家建筑: 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
(2)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乾陵。
(3)明清皇陵: 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宗教建筑: 嵩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五台山古建筑群、布 达拉宫。
(5)防御工事: 长城。
(6)最为古老的木建筑: 唐朝仅存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古刹佛光寺 和南禅寺; 千年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辽代); 古老的砖石建筑: 河北赵 州桥、西安大雁塔、大理崇圣寺三塔、开封铁塔。
3.中国著名建筑
(1)长城又称“万里长城”, 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 时期,始修于燕王。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 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 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长城万余里, 以防匈奴南进。长城历史长达 2000 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 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2)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朝和清朝的 皇室。是世界最大的宫殿,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3)布达拉宫,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其中宫殿、灵塔殿、佛 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 堡式建筑群。
(4)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 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 中最后建成的一 座。咸丰十年(1860 年) 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 年) 开 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光绪二十六 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5)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 30 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 水。秦始皇陵于公元前 246 年,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前后历时 38 年。 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型,筑有内、外两重城垣, 目前探明的 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4.西方建筑主要风格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 12 世纪-15 世纪,1140 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主要特点: 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 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对后世其他 艺术均有重大影响。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 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以及凯旋门。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7 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 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7-18 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 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主要特点: 外形自由,追求 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 间,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 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 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3)洛可可建筑风格: 别称为“路易十五式”。 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 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 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 纷繁琐细。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镜厅 。
(4)木条式建筑风格: 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 水平式、木架 骨的结构。
(5)概念式风格: 90 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 它更多的来自于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的限制和约束,而创造出 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5.西方著名建筑
(1)凡尔赛宫镜厅,又称镜廊,被视为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王宫中的一件“镇宫之宝”, 以 17 面由 483 块镜片组成的落地镜得名。它是法国的凡 尔赛宫最奢华、最辉煌的部分。
(2)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 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 1163 年到 1250 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 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
(3)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在柬埔寨。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 中 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 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 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2 世纪时,吴哥王朝国 王苏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 的国都和国寺。因此举全国之力,并花了大约 35 年建造。
(4)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 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 的乌尔姆大教堂),是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 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六) 戏曲影视
1.戏曲
昆剧: 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 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 曲在 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等,都是古代戏曲 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评剧: 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 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 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 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1950 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 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京剧: 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
戏,曾一度称为“平剧”, 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 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其中优秀的 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 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 200 余出,例如《秦香莲》《打 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 姬》 等。
粤剧: 我国南方一大剧种,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它以“梆簧”为基本 曲调,大胆地采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萨克斯管等中低音乐器。粤剧名 列于 2006 年 5 月 20 日公布的第一批 51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 内。2009 年 9 月 30 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例如任白戏宝《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 《红楼梦》《窦娥冤》,由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 和《无情宝剑 有情天》 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源自晋剧著名传统作品《醉打金 枝》(编剧: 苏翁),《秦香莲》 来自神魔小说的《镜花缘》《花蕊夫人》,还 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
黄梅戏: 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 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 生活气息浓厚。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 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 等最具代表性。
折子戏: 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 一出。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 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 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 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 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折子戏虽然是整本传奇的一个部分,但它大 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 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 中的《惊梦》《西厢记》 中的《拷 红》《玉堂春》 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 中的《断桥》 等。
2.影视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 等片
断,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 半小时。中国第一部故事斤是《难夫难妻》,1913 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 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 1931 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 20 世纪 30 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 光曲》,它在 1935 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 1948 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 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
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 制片厂 1949 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 1957 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 桑弧导演),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 1954 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 徐进、桑弧,导演桑弧,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 范、陈涓翻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0 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 1958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 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 · 比果。
中国大陆第一部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是 1988 年由张 艺谋执导,巩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国影片《红高粱》 在第 38 届西柏林国际电 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