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试题】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教宗试题精选(三)
一、单项选择题
51.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52.1951 年提出“规范教学”主张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克伯屈
C.怀特海
D.瓦·根舍因
53.最早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是( )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赫尔巴特
54.20 世纪早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旧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陶行知
C.杨贤江
D.徐特立
5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教学论》
D.《雄辩术原理》
56.在世界教育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实验教育学》
57.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理想国》
58.下列教育家与著作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洛克——《教育漫话》
D.亚里士多德——《理想国》
59.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的,并以“白板说”著称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马卡连柯
60.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教育哲学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6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制度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62.西方教育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是( )
A.《理想国》《大教学论》《论教育》
B.《爱弥儿》《普通教学论》《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论教育》《大教学论》
D.《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63.“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陶行知
B.梁漱溟
C.蔡元培
D.胡适
64.被称之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是( )
A.晏阳初
B.梁漱溟
C.蔡元培
D.陶行知
65.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66.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研究应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这是( )学派的观点。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67.下列不属于批判教育学观点的是( )
A.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师是维护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
B.教育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文化过程
C.教育现象不是中立和客观的,教育理论研究不用采用伪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D.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68.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阿普尔在《教育能改变社会吗?》提出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 这一命题,掀起了美国教育改革的新浪潮,那么阿普尔属于( )流派。
A.文化主义教育学
B.实用主义教育学
C.批判主义教育学
D.存在主义教育学
69.创立范例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
A.瓦・根舍因
B.洛扎诺夫
C.赞科夫
D.赫尔巴特
70.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这本书里,提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
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
收益”。这一观点深刻地说明着( )
A.教育的经济功能
B.教育的文化功能
C.教育的自然功能
D.教育的道德功能
71.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72.我国政府在国外建立国学学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等行为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传递、保存文化
B.传播、交流文化
C.选择、提升文化
D.创造文化
73.( )决定着教育体制。
A.文化
B.政治
C.科技
D.生产力
74.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表现为( )
A.培养合格的政治人才
B.劳动力再生产
C.促进文化的融合
D.减少人口数量
75.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76.通过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这表明教育具有( )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科技功能
77.列宁说:“文盲是站在政治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这说明了教育的(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78.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些学校开设了黄梅戏、徽剧、凤阳花鼓等反映出安徽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学校教育对文化的( )。
A.调节功能
B.评价功能
C.传承功能
D.激励功能
79.有关研究表明,教育对当代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
80.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 )
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
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
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
8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82.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皮亚杰
D.舒尔茨
8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 )文化。
A.精神或观念
B.物质环境
C.建筑与设计
D.自然生态
84.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育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85.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5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鲜明的表现为( )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D.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52.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 ),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保证。
A.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D.良好的学习能力
53.制约国家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 )
A.政治制度
B.领导方式
C.文化传统
D.儿童特点
54.CSE 评价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斯太克
B.古巴
C.林肯
D.斯塔弗尔比姆
55.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56.综合课程也被称作( )
A.隐性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大范围课程
57.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把课程类型分为( )
A.选修课程
B.必修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58.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有( )
A.过程模式
B.CIPP 模式
C.CSE 模式
D.目标模式
59.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 )
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第 36 页/共 40 页
60.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分为下列哪些?( )
A.技术型课程
B.基础型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研究型课程
61.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 )
A.必修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62.学科主义课程论主要包括有(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要素主义课程论
C.永恒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63.CIPP 课程评价模式的主要包括的步骤有( )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模式
D.成果评价
64.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社会因素
65.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有( )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
D.创造取向
66.泰勒的目标模式主要包括( )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组织
E.评价
67.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不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社会课程
68.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不包括( )
A.教育方针
B.教学原则
C.课程计划
D.学科课程标准
69.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包括(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预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70.课程计划主要由( )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71.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
A.信息技术教育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研究性学习
D.劳动与技术教育
72.新课程标准要求三级课程管理的三级主体有( )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社会
73.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构成有( )
A.课程设计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材